摘要:目前电子或半导体行业的电镀需要消耗大量金、银、铂、钯等贵金属,为了节约贵金属,选择性电镀(又称局部电镀)是一个方向,选择性电镀是一种仅在工件特定区域沉积金属镀层的技术,广泛应用于电子、汽车、航空航天等领域,以节约贵金属、提高精度或实现特殊功能。根据掩蔽方式、工艺原理和应用场景的不同,参考文献资料后总结整理出六种选择性电镀方式:
一、半导硅上激光诱导选择性电镀铜
二、关于使用电镀设备进行选择性电镀等方法
三、关于电子接插件领域的镭雕电泳选择性电镀方法
四、关于塑料基材领域Cycoloy® CP8320 PC/ABS树脂 + Xylex® X7509 PC/Polyester树脂双组分选择性电镀方法
五、关于使用脉冲电流进行选择性电镀
六、关于热塑性酚醛树脂基电泳涂料临时掩膜法选择性电镀
1.原理
利用氩离子激光(514.5 nm)在p型硅(p-Si)表面诱导光电流,通过控制激光照射区域实现铜的选择性沉积。
1.1表面预处理
HF酸处理:去除自然氧化膜(提高光电流,但降低选择性)。
氧化膜调控:将HF处理后的硅片在电解液中放置10~20分钟,形成薄氧化层(提高选择性)。
1.2电化学参数
电位范围:-0.05 ~ -0.3 V(vs. SCE),此时暗电流极低,光电流显著(选择性最佳)。
1.3激光强度
较弱激光(如1.18 W/cm²)可增强选择性,高功率(如9 W/cm²)导致热效应降低选择性。
1.4电解液
0.01 mol/L CuSO₄ + 0.49 mol/L Na₂SO₄(pH=3)。
2.1高分辨率:无需掩膜,直接通过激光束“书写”微米级图形(镀层直径可接近光斑尺寸)。
2.2可控性强:通过调节电位、激光强度和氧化膜厚度精确控制沉积区域。
2.3.半导体兼容性:适用于p型硅等半导体材料,适合微电子器件的高密度布线。
3.1氧化膜依赖:需严格调控表面氧化状态(过厚降低光电流,过薄降低选择性)。
3.2热效应干扰:高激光强度下热效应占主导,导致非选择性沉积。
3.3工艺复杂:需平衡HF处理、氧化时间、电位等多参数,重现性要求高。
4.1基体材料:p型半导体(如硼掺杂p-Si(111)),电阻率0.02~0.04 Ω·cm。
5.1高密度集成电路的微细导电图形(如表面安装技术中的高分辨率布线)。
5.2半导体器件的局部金属化(如电极触点、互连线)。
该方法通过激光与半导体能带的相互作用实现选择性沉积,在微电子领域具有潜力,但需优化氧化膜和工艺参数以平衡沉积速率与选择性。未来可探索其他半导体材料(如GaAs)或复合激光波长以进一步提升性能。
二、关于使用电镀设备进行选择性电镀等方法
1. 主要方法及原理
方法 | 原理 | 技术特点 |
手工/半自动挂镀 | 使用化学药品或胶带遮蔽非电镀区域,镀后去除遮蔽物。 | 工艺复杂,劳动强度大,效率低,仅适用于小批量生产。 |
液面控制法 | 通过控制镀液液面高度,仅浸没需电镀的部位(如料带边缘)。 | 液面难以精确控制,易因表面张力导致非目标区域镀层,已逐渐淘汰。 |
掩膜带控制法 | 用掩膜带遮蔽非电镀区,镀液通过喷头高速喷射至裸露区域(如条带状镀层)。 | 镀层位置灵活可调(最小间距0.5mm),适用于卷对卷连续生产,效率高(达10m/min)。 |
转动镀头型 | 圆形镀头开孔与料带同步运行,喷镀液至目标区域(需掩膜带压紧防渗漏)。 | 适合小规模IC框架(如DIP14L-48L),但调整复杂,加工精度要求高。 |
静止镀头型 | 平镀头通过硅橡胶模板压紧料带,喷孔对应目标区域,镀液高速喷射后回流。 | 精度高于转动镀头型,但控制系统复杂,传感器多,维护成本高。 |
条带式(断式) | 将IC框架切成条带直线行进,避免弯曲,镀头静态喷射镀液。 | 保护共面性,适合大规模IC框架(如160条膜),但产量较低(约2880条/小时)。 |
全自动点镀机 | 仅电镀框架焊点(如压焊点),其余部分不镀,极大节约贵金属。 | 技术门槛高(仅日本少数) |
2.优缺点对比
方法 | 优点 | 缺点 |
掩膜带控制法 | 高灵活性、高速度、适用范围广(如TO-92、LED等)。 | 无法镀IC引线框架的复杂图形。 |
转动/静止镀头型 | 适合中小规模IC框架,精度较高。 | 调整繁琐,共面性受影响(卷对卷式),维护成本高。 |
条带式 | 保护共面性,适合大规模IC框架,精度高。 | 产量低,对前处理要求严格,模板需频繁更换。 |
全自动点镀 | 贵金属消耗量最低,技术先进。 | 设备昂贵,国内尚未国产化。 |
3. 适用样品
3.1掩膜带控制法:TO-92、TO-126、SOD-23、LED等分立器件引线。
3.2转动/静止镀头型:DIP14L-48L、PLCC等中小规模IC引线框架。
3.3条带式:大规模IC框架(如160条膜)、多引脚高精度需求产品。
3.4点镀机:需超低贵金属消耗的IC焊点(如压焊点)。
4. 技术发展趋势
4.1国产化需求:需突破高速镀液配方、镀头精密加工、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。
4.2高精度方向:向更小间距(如0.5mm以下)、更高共面性要求发展。
4.3节能环保:全自动点镀技术可大幅减少贵金属用量,但依赖进口设备。
5.总结
选择性电镀技术从手工走向全自动,核心矛盾是效率、精度与成本的平衡。掩膜带法和条带式是目前主流,而点镀是未来节约贵金属的关键方向。
三、关于电子接插件领域的镭雕电泳选择性电镀方法
1. 主要方法及原理
方法 | 原理 | 技术特点 |
封胶电泳电镀 | 手动贴胶带遮蔽非电镀区,涂蓝胶水后电泳,去除遮蔽物再电镀。 | 操作复杂,蓝胶难去除且易破坏电泳层,合格率低。 |
贴胶电泳电镀 | 直接贴胶带遮蔽非电镀区,电泳后剥离胶带再电镀。 | 胶带易脱落,遮蔽不精准,不适用于复杂结构工件。 |
点镀电泳 | 设计专用镀具和压料皮带,局部电镀后点镀电泳。 | 电泳漆黏稠易粘附设备,遮蔽失效,精度差。 |
喷墨电泳 | 喷绝缘油墨遮蔽非电泳区,电泳后碱液剥离油墨层,再电镀。 | 工序复杂(需两次烘干),油墨残留风险高,但优化后可行。 |
镭雕电泳 | 整体电泳后激光镭雕去除目标区域电泳层,再在目标区域选择性电镀。 | 精度高(0.01~0.05 mm),制程稳定,效率高,适合大批量生产。 |
2.优缺点对比
方法 | 优点 | 缺点 |
封胶/贴胶法 | 成本低,设备简单。 | 手工操作低效,遮蔽不精准,合格率低。 |
点镀法 | 局部处理,节约材料。 | 电泳漆黏附设备,精度差,维护困难。 |
喷墨电泳 | 可适应复杂图形。 | 工序繁琐,油墨残留风险,成本较高。 |
镭雕电泳 | 高精度、高效率、稳定性好,适合量产。 | 设备投资高(激光镭雕机需精密定位) |
3. 适用样品
3.1封胶/贴胶法:简单平面工件(已淘汰)。
3.2点镀法:小批量、低精度需求的局部镀层。
3.3喷墨电泳:需绝缘/导电交替的复杂图形(如高密度连接器)。
3.4镭雕电泳:手机连接器、微型电子接插件等要求高精度(≤0.05 mm)、大批量生产的产品。
4. 总结
4.1镭雕电泳最优:综合精度(0.01~0.05 mm)、效率(单个工件0.941 s)、成本(0.23元/件)和合格率,成为电子接插件量产首选。
4.2喷墨电泳次优:适用于复杂图形,但需优化烘干工艺以避免油墨残留。
4.3淘汰方案:封胶、贴胶、点镀法因精度和效率问题被淘汰。
1.原理
材料设计:
1.1可电镀树脂(Cycoloy® CP8320):含均匀分散的丁二烯颗粒,通过铬酸蚀刻形成粗糙表面,增强镀层附着力。
1.2不可电镀树脂(Xylex® X7509):无丁二烯相,蚀刻后无法形成粗糙结构,镀层无法附着。
1.3工艺:双组分注塑成型后,整体浸入铬酸/硫酸蚀刻液,仅Cycoloy®部分被蚀刻并后续电镀(化学镀铜/镍→电镀铬等),Xylex®部分保持原状。
2.优缺点对比
优点 | 缺点 |
高附着力:镀层附着力达4.2~6.4 N/cm(热处理后),一致性极佳(标准偏差0.2)。 | 材料限制:依赖特定树脂组合(Cycoloy® + Xylex®),通用性低。 |
无需掩膜:直接通过材料特性实现选择性,省去遮蔽步骤。 | 蚀刻环保问题:使用铬酸/硫酸蚀刻液,需严格废水处理。 |
设计灵活:支持复杂几何过渡(如透明窗口与镀层结合),无需特殊分模线设计。 | 注塑工艺要求高:需控制熔融粘度(155 Pa·s)以优化丁二烯分布。 |
低排放:树脂挥发物少(TOC排放39 μg/g),模具污染小。 | 成本较高:特种树脂价格昂贵,电镀线需定制化调整。 |
3. 适用样品
3.1装饰性部件:汽车内饰标牌、钢琴黑/透明双色显示屏、卫浴器件。
3.2功能性部件:昼/夜两用显示器(镀层反光区与非镀层透光区结合)。
3.3必须组合使用:Cycoloy® CP8320(可镀区) + Xylex® X7509(非镀区)。
3.4不适用:普通ABS/PC或其他不含丁二烯的塑料(如Lexan® 141树脂)。
4. 技术关键点
4.1丁二烯分散:均匀的丁二烯颗粒是蚀刻后表面粗糙度的关键,直接影响镀层附着力。
4.2注塑工艺:低熔融粘度(155 Pa·s)减少表面定向,确保圆形丁二烯分布。
4.3蚀刻控制:铬酸/硫酸蚀刻10分钟(68°C),仅攻击Cycoloy®的丁二烯相。
5. 行业趋势
5.1替代传统掩膜法:通过材料特性实现选择性,减少遮蔽工序,提升效率。
5.2环保改进:开发无铬蚀刻液或低温蚀刻工艺以降低污染。
5.3扩展材料组合:研发更多可镀/不可镀树脂对,适应多样化需求。
6.总结
该技术通过材料创新实现高精度选择性电镀,尤其适合汽车、电子等领域的高端装饰/功能部件,但需权衡成本与环保问题。
1.原理
采用脉冲电流(非直流)进行电镀,通过调节峰值电流密度、脉冲工作比和频率,控制金属离子的局部沉积。
Wagner常数(Wa)分析:脉冲电流降低极化曲线斜率,使Wa减小,电流分布更不均匀,镀层集中于高电流密度区域(如阴极中心)。高jp和低γ(如10%)可显著增强镀层的定域性和边缘清晰度。
实验体系:酸性硫酸铜镀液(0.75 mol/L CuSO₄ + 0.75 mol/L H₂SO₄),不溶性铂阳极,不锈钢阴极。
2.优缺点对比
优点 | 缺点 |
高定域性:镀层集中于目标区域(如中心点),边缘清晰。 | 参数敏感:需精确控制jpjp、γγ、ff,工艺调试复杂。 |
节约金属:减少贵金属耗量,适合微区沉积。 | 设备要求高:需专用脉冲电源(如SMD-30型)。 |
无需掩膜:通过电流分布实现选择性,省去遮蔽步骤。 | 基材限制:需导电阴极(如不锈钢),不适用于绝缘体。 |
镀层均匀性可控:通过调节γγ和jpjp优化厚度分布。 | 溶液稳定性:高jpjp可能导致镀液成分快速消耗。 |
3. 适用样品
3.1典型应用
微电子器件:高精度导电触点、微型连接点。
贵金属节约:局部镀金/银(如IC引线框架焊点)。
3.2适用基材
导电材料:不锈钢、铜等金属阴极。
3.3不适用
非导电基材(如塑料、陶瓷)。
4.技术对比(脉冲 vs直流)
指标 | 脉冲电镀 | 直流电镀 |
镀层集中性 | 高(边缘清晰) | 低(扩散沉积) |
金属利用率 | 节约(局部沉积) | 浪费(全局沉积) |
工艺复杂度 | 高(需调控脉冲参数) | 低(参数简单) |
5.1高精度需求:向更小镀区(微米级)和复杂图形发展。
5.2脉冲参数优化:结合机器学习自动调节jpjp、γγ。
5.3环保改进:开发低毒镀液体系(如替代酸性硫酸铜)。
脉冲电流选择性电镀通过非均匀电流分布实现高精度局部沉积,尤其适合微电子和贵金属节约场景,但需权衡设备投入与工艺复杂性。
1.1电泳涂装:使用线型酚醛树脂(分子量9000~14000)与KOH反应生成水溶性酚盐,在阳极电泳(10~30 V)下形成均匀绝缘涂层(2~3 μm)。
涂层通过红外烘烤(160°C,10~60 s)熔融强化,无需交联固化。
1.2选择性电镀:激光精准去除:在需电镀区域(如0.4 mm×0.15 mm)激光去除电泳涂层,暴露金属基底。
1.3电镀保护:电泳涂层绝缘性保护非目标区域,电镀后碱性溶液(2% NaOH,60°C)快速溶解涂层(6 s)。
优点 | 缺点 |
高精度:激光定位可实现微米级(≤0.5 mm)选择性电镀(图5)。 | 工艺复杂:需电泳涂装+激光处理+碱洗多步骤。 |
快速去除:碱性溶液溶解涂层仅需6~18 s,适合连续生产。 | 基材限制:仅适用于导电金属基材(如铜、不锈钢)。 |
环保性:无需有机溶剂,低毒碱性溶液处理。 | 涂层稳定性:电泳涂料贮存期短(≤2周),需现配现用。 |
节约贵金属:精准遮蔽减少金/银等浪费(如电子触点)。 | 设备要求:需激光设备和电泳涂装线,初期投入高。 |
微型电子连接器:宽度150 μm的金属触点局部镀金。
高密度PCB:选择性镀金焊盘或导电线路。
3.2适用基材
金属材料:铜、不锈钢等导电基材。
3.3不适用:非导电材料(如塑料、陶瓷)。
4.1电泳涂料配方:酚醛树脂:KOH = 30:2.2(质量比),异丙醇:乙二醇丁醚:水 = 50:25:450(体积比)。
4.2涂装条件:电压10~30 V,时间5~30 s,膜厚2~5 μm。
4.3去除条件:2% NaOH溶液,60°C下6s溶解。
指标 | 酚醛电泳掩膜法 | 传统胶带/光刻掩膜 |
精度 | ≤0.5 mm(激光定位) | 0.1~1 mm(受掩膜精度限制) |
环保性 | 碱性溶液无毒处理 | 有机溶剂或强酸剥离 |
效率 | 快速去除(秒级) | 剥离耗时(分钟级) |
成本 | 设备投入高,但贵金属节约显著 | 掩膜材料成本高 |
6. 行业趋势
6.1微型化需求:向更小电镀区域(如100μm以下)发展。
6.2自动化集成:结合激光+电泳涂装+电镀一体化设备。
6.3材料扩展:开发可降解掩膜涂料,适用于柔性电子基材。
该技术通过可溶性电泳涂层+激光精准处理实现高选择性电镀,特别适合微型电子器件的贵金属节约,但需优化贮存稳定性和工艺集成度。